9月23日,美国电池材料公司Sila正式宣布,其位于华盛顿州莫西斯莱克(Moses Lake)的Titan Silicon™硅负极材料工厂投入运营。该工厂的启动不仅标志着美国在下一代电池材料的规模化制造上迈出关键一步,也是全球动力电池供应链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规模化制造实现突破,产能规划宏大
Sila Moses Lake 工厂占地160英亩,厂房面积超过60万平方英尺,其规模较Sila最初的研发线扩大了上百万倍。在产能规划上,工厂初始阶段即可支持2至5GWh的电池生产,满足2-5万辆电动汽车的需求,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产能提升至250GWh,届时可为数百万辆电动车提供核心材料。
为确保产品符合汽车行业的严苛要求,工厂在设计与建造阶段全面采用了汽车级的安全、质量与环保标准,并集成了先进的工艺安全控制系统,以保障Titan Silicon™材料的稳定、可靠生产。
核心技术:破解硅负极应用难题

 

Sila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其拥有专利的Titan Silicon™纳米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本质上是一种硅碳(Si/C)复合负极材料,旨在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石墨负极。
 
从技术原理看,Titan Silicon的核心创新在于将硅纳米颗粒包裹在特制的碳基质中,形成可控的空隙来容纳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硅作为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远高于石墨的372mAh/g,但其实际应用的最大挑战是在锂离子嵌入和脱出过程中体积变化高达300%-400%,导致材料结构损坏和电池寿命缩短。
 
Sila通过专利的纳米复合材料设计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性能表现上,基于Titan Silicon的动力电池在保持车规级循环寿命的同时,实现了20%的能量密度提升,并具备超快充性能。具体来说,应用这种材料的电动汽车电池可以将续航里程提高20%,充电速度提高两倍。此外,在消费电子、无人机、AR/VR 设备以及卫星等多种应用场景里,都能提供定制化的灵活性能。

战略意图:构建本土创新与制造闭环

 

Sila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Gene Berdichevsky 表示:“这不仅仅是建一座工厂,而是要填补美国在创新与制造之间的缺口。如果我们不付诸执行,创新就会流向别的国家。我们必须在美国本土建设大规模制造能力,打造自我循环的创新经济,让硅碳负极等下一代电池技术不仅诞生于美国,更要在美国实现全球规模的量产。”

 

Sila在十多年前便引领了现代硅基负极的研发浪潮,此次莫西斯莱克工厂的成功投产,标志着公司在持续技术领先的同时,在全球规模的制造能力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这一进展将有力助推美国实现电池供应链的自主化战略,减少在关键电池材料(如石墨)上对海外单一来源的依赖,从而提升其在新兴能源产业中的战略自主权。

 

新闻来源 | batteriesnews

情报·硅电 | 美国硅负极新星启动首座汽车规模工厂,开启本土电池制造新时代
 
图片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