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金羽新能研发及生产制造的首批“无际”全固态锂金属圆柱电池通过验证,正式交付某国际头部客户,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新的突破。
该电池采用“聚合物&氧化物全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全极耳圆柱结构”的方案设计,兼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宽温适应性,将助力客户设备在严苛环境下的高效作业,大幅降低客户作业成本。
1、全固态构型(无注液工序,电解液0%wt) ——采用氧化物+聚合物的固态电解质方案设计,固态电解质膜通过热复合工艺与正极复合,其后与锂金属负极直接卷绕入壳,无隔膜及注液工序,消除了易燃有机液体电解液的安全隐患,使该电池具备在150℃以上仍稳定工作的能力。

金羽新能“无际”全固态电池正极/固态电解质膜复合材料
2、百米级固态电解质连续生产及卷绕工艺—— 该电池单颗对连续固态电解质膜的需求长达数十米,对固态膜的力学性能与缺陷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金羽新能通过全新复合工艺实现了百米级连续生产,确保隔膜的高强度,制造的高一致性和可靠性。

金羽新能“无际”全固态电池正极/固态膜复合材料与锂金属负极卷绕工序
3、渐变式复合界面构筑技术 —— 在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处构建渐变式层间过渡结构,有效改善固-固接触问题,显著降低界面阻抗,提升离子输运效率与机械稳定性。
4、自限性压力调控技术 —— 引入自限性压力效应,使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接触,而无需外部高压装夹,兼顾了结构可靠性与轻量化封装。
5、界面动态自愈调控技术 —— 电池充放电过充中因微裂纹或体积变化引发的界面损伤可通过动态重组与自愈机制修复,从而有效延长循环寿命并保持阻抗稳定。
“无际”全固态电池的成功研发和交付,验证了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可行性,为全固态电池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电池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全力支持:北京大学-金羽新能先进电池联合实验室提供了系统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撑、逸飞激光为该电池开发了新型的激光焊接封装工艺。后续金羽新能将与客户共同推进更大规模的量产交付和行业应用。
金羽推出“山海”系列极安全固态电池

金羽新能由北大博士团队创立,已完成多轮融资,在北京、杭州设立实验室,并在杭州、湖州建设生产中心。公司已交付多款半固态产品,应用于无人机、eVTOL和物流车。今年5月,公司与客户签订无人机固态电芯年度订单。
产业合作方面,今年4月,金羽新能与逸飞激光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全极耳固态电池、方形铝壳固态电池的设备研发、工艺优化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协同。


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加入群聊
活动推荐:第三届热塑性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论坛(10月23日 深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有演讲或赞助意向请联系Mickey: 18320865613(同微信)
报名方式一:加微信并发名片报名
电话:Tony:18476919101(同微信)
邮箱:ab012@aibang.com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会议详情
注意:每位参会者均需要提供信息
报名方式二:长按二维码扫码在线登记报名

或者复制网址到浏览器后,微信注册报名
https://www.aibang360.com/m/100261?ref=172672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