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合集流体基本介绍 
复合集流体是以PET等原料膜作为基膜经过真空镀膜等工艺,将其双面堆积上铜/铝 分子的复合材料。与传统集流体相比,复合集流体采用“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三层复 合结构,通过真空蒸镀、磁控溅射等方式在高分子 PET/PP 膜表面形成纳米级金属,再通过水电镀将金属层沉积增厚到 1μm以上。
轻薄化趋势下,PET 复合铜/铝箔都能做到小于 8μm 厚度的集流体,对动力电池的轻量化起到重要作用。
图片
 2 复合集流体各层材料介绍 

 

复合集流体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等优势
1中间层采用高分子绝缘材料高分子不容易断裂且具备较强的抗穿刺性能够有效规避电池内短路情况及其导致 的发热失控与电池自燃同时由于阻燃配方的加入复合集流体兼具阻燃功能能大幅提 高电池的安全性
2PET/PP 聚酯材料质量较轻由于材料密度差异6.5 微米的 PET 复合铜箔对比 4.5 微米纯铜箔减重效果显著对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效果明显
15家复合集流体企业亮相CIBF电池展! - 艾邦锂电网
图源英联复合集流体
 
3聚酯材料生产工艺成熟单位成本低于铜/铝金属规模化量产后将具备成本优势以铜箔为例1GWh 电池使用 650 吨 6μm 普通铜箔铜的密度为 8900kg/m3对应 面积约为 1200 万平方米如果使用 470 吨 4.5μm 的铜箔对应的面积为 1174 万平方米如果使用 1200 万平方米 6μm 复合铜箔4μm pet 基膜+2μm 铜层物料成本为 3900 万 /GWh 和 2482 万元/GWh
 3 复合集流体的瓶颈 
复合集流体存在的问题包括生产效率低影响电池输出功率
由于磁控溅射和蒸镀技术复杂复合金属箔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不及传统箔材例如磁控溅镀存在靶材利用率低 的问题导致薄膜的均匀性受到影响此外需要增加转接焊等新工序增加了电池的制造成本复合箔的 PET和金属存在较大的接触电阻同时由于阻燃剂等介质的引入电池的 电阻会有所增加电池功率会小幅下降
 4 复合集流体工艺及其传统工艺对比介绍 

 

复合集流体生产具相比传统工艺,具有流程短污染小的特点,可替代传统工艺。
传统铝箔和铜箔主要是由辊压或电解工艺生产得到而复合铝/铜箔是在厚度2μm的塑料薄膜表面采用磁控溅射和真空蒸镀的方式制作一层50-80nm的金属层然后通过水电镀的方式将金属层加厚到1μm制作总厚度在6-8μm左右的复合金属箔用以代替4-13μm 的传统集流体
图片
4.1 铝箔工艺介绍
4.1.1 传统铝箔
传统铝箔工艺为压延工艺辊压是材料通过多道次不同形状轧辊进行横向弯曲最终形成特定截面形状的工艺主要生产工序为将熔炼的铝锭经多次轧制及热处理制成制定的厚度在精轧后对铝箔进行表面处理最后分切成锂电厂家需要的尺寸其中对于铝箔的 延伸率是通过轧制压力和热处理工艺实现
4.1.2 复合铝箔
复合铝箔的制备工艺相比传统铝箔工艺难度更大其主要生产工序具体为一次蒸镀二次蒸镀分切等以重庆金美为例复合铝箔产品在 PET 基膜的两面都沉积上铝铝 层厚度约为 0.8-1.5μm导电性可≤40mΩ使薄膜两面都具有导电性其制作工艺均为 真空蒸发镀膜
第一步真空反应镀膜在原材料原膜上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方法沉积 5-15nm 的铝的氧化层作为膜面的活化物质真空设备控制真 空度<5×10-2Pa使用蒸发舟作为铝的蒸发载体向高温的蒸发舟上送入铝丝加热方式为 电加热利用热传导的方式在 950-1000℃的条件下使固态铝转变为气态铝铝蒸汽沿 垂直热场方向向基体表面扩散在铝蒸汽扩散的通道上同时通入氧气使氧气与铝分子发 生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并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致密性好抗蚀辅助层
第二步真空镀膜使用镀膜氧化铝的物料作为基膜使用物理气相沉积方式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真空设备控制真空度<2×10-2Pa使用蒸发舟作为铝的蒸发载体向 高温的蒸发舟上送入铝丝加热方式为电加热利用热传导的方式在 950-1000℃的条件 下使固态铝转变为气态铝气态铝原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蒸发源和基体AL 后物料之 间的距离而后沉积到基体表面形成具备特殊性能的金属铝薄膜厚度一般为 800-1000nm膜面导电性可达到 40-30mΩ整个镀敷过程在真空室内进行且膜面背面 紧贴通入-20℃至-30℃冷却液的钢棍使膜在受热的同时可以进行急速降温使分子迅速凝结在膜面通过控制冷却液钢棍的温度保证膜面温度可始终保持在膜热熔温度以下不 会使膜发生形变
图片
4.1.3 铝箔工艺对比
对比传统铝箔与 PET 铝箔的生产工艺可以看出PET 铝箔生产工艺技术难度高需要更加严苛的生产环境虽然带来了成本的上升但工序减少提高了铝箔的工艺性能且无污染废渣原料使用率高
4.2 铜箔工艺介绍
4.2.1 传统铜箔
传统铜箔的制造生产工艺可分为电解和压延两种方式目前主流为电解法其设备简 单成本更低
电解法主要生产工序为溶铜生箔后处理分切溶铜工序是用硫酸去离子水将铜料制成硫酸铜溶液为生箔工序提供符合工艺标准的电解液生箔工序就是 在生箔机电解槽中硫酸铜电解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铜离子沉积而制成原箔经过后续 工序剥离收卷而形成卷状原箔
4.2.2 复合铜箔
复合铜箔的生产工艺与复合铝箔类似但主要使用的是物理气相沉积方法PVD在 4.5μm 厚度的 PET 表面溅射一层几十纳米的金属第二步再采用离子置换/水电镀的方法增厚表面的金属层形成的铜厚度约 900nm之后铜箔再经历水洗防氧化处理烘干分切即可打包出货
图源光腾微纳
一种重要的 PVD 方法是真空磁控溅射活化通过纯净的氩气电子在真空条件下在飞跃过程中与氩原子发生碰撞使其电离时产生出氩正离子和新的电子受磁控溅射靶 材背部磁场的约束大多数电子被约束在磁场周围氩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靶并以高能量袭击铜合金靶表面使靶材发生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部分离 子沉积在基膜上形成薄膜厚度一般为 5-20nm
图片
酸性离子置换一般将临铜球放置于钛蓝制作的阳极袋中然后整个阳极袋都浸入酸性 药剂中膜面作为阴极以膜面金属层为阴极膜面在穿过药剂槽液下辊之间穿行膜面 浸入在药剂中发生反应进行离子迁移置换在膜面上得到电子后在膜面上形成铜层膜面上形成得铜堆积层厚度为 900nm
 
4.2.3 铜箔工艺对比
综上可以将 PET 铜箔与传统铜箔的生产工艺进行对比PET 铜箔相比传统铜箔实 际工艺更加简单污染也更少因此逐步实现替代
来源:动力电池BMS
锂电集流体技术!
 
图片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

作者 808,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