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迈向高能量密度,必须采用锂金属负极,但其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问题长期制约产业化进程。核心痛点在于: 锂枝晶穿透电解质导致短路; 界面副反应严重,阻抗持续升高;电极体积膨胀引发接触失效。
多孔镍集流体——固态电池负极界面的“破局之钥”
而泡沫镍(或称多孔镍)凭借其独特的物理与化学特性,成为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材料:
-
高通孔率(90–98%):形成三维导电网络,如同“电流海绵”,实现高效电子传输;
-
高弹性与可压缩性:在高压压制和循环过程中缓冲体积变化,维持电极-电解质紧密接触;
-
化学稳定性强:镍与硫化物电解质(如Li₆PS₅Cl)反应活性低,抑制界面副反应;
-
纳米结构调控能力:可设计微米/纳米级孔道,引导锂金属均匀沉积,有效抑制枝晶生长。
从市场需求看,2025年全球预镀镍总需求约65万吨,其中大圆柱电池领域需求达50万吨,消费电池与电动工具等领域需求合计15万吨。按每GWh固态电池消耗预镀镍材料约200吨测算,2027年全球固态电池若达100GWh,对应预镀镍需求2万吨,市场空间超60亿元。东方电热凭借先发优势,有望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预镀镍材料——多孔镍集流体的“核心前驱体”
多孔镍集流体的制备,依赖于高精度、高均匀性的预镀镍钢带。该材料是在冷轧钢基材表面电镀一层镍层,再经冲孔、拉伸形成多孔结构,最终作为负极集流体使用。其技术壁垒极高,核心要求包括:
-
镀层厚度均匀(±0.5μm);
-
镍层与基材附着力强,弯折不开裂;
-
高温高湿环境下抗氧化、抗腐蚀;
-
成品率高,满足动力电池一致性需求。
东方电热——预镀镍国产替代先锋
东方电热凭借多年电镀工艺积累,成功攻克“高速电镀+在线检测+张力控制”三大核心技术,实现预镀镍钢带量产,产品性能媲美进口,成本降低30%以上。
公司已开发出适配固态电池的纳米多孔预镀镍集流体,具备:
-
孔径可控(50–200μm),通孔率>95%;
-
抗拉强度>400MPa,延伸率>15%;
-
可适配辊压、叠片、注锂等全工艺流程。
目前,纳米多孔预镀镍集流体已送样宁德时代、赣锋锂电、清陶能源等客户,预计2026年实现小批量装车。
在产能方面,东方电热“年产2万吨锂电池预镀镍钢壳材料项目”实际年产能可达5-6万吨,能基本满足2025年和2026年的市场需求。当前预镀镍材料订单每月约2000吨,主要供应某国际电池企业,2026年该客户计划大幅增加采购量,国内头部电池企业采购亦有望实现突破。
客户绑定与产业协同
-
国际电池企业:每月供应预镀镍材料超2000吨,2025年下半年已进入批量供货阶段,客户计划2026年大幅增购;
-
国内头部企业:为国内著名精密结构件生产企业等供应产品,相关客户服务于国际知名电芯企业,同时正向国内头部电池企业推进合作 ;
-
技术合作:正与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多孔镍+锂合金”复合负极,进一步提升循环寿命与安全性


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加入群聊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生产流程一般可以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部分。其中,前段工序包括配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等,中段工序包括卷绕/叠片、封装、烘干、注液、封口、清洗等,后段主要为化成、分容、PACK等。材料方面主要有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集流体,电池包相关的结构胶,缓存,阻燃,隔热,外壳结构材料等材料。 为了更好促进行业人士交流,艾邦搭建有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覆盖全产业链,从主机厂,到电池包厂商,正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企业以及各个工艺过程中的设备厂商,欢迎申请加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左侧“微信群”,申请加入群聊